学科建设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应用化学

 

本学科于2002年被批准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之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凝炼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方向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石化产品或副产物进行深加工;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精细石化产品及专用化学品;设计优化清洁生产新工艺;根据性能要求设计合成炼油及储运过程中的各种添加剂;进行天然产物功能因子分离提取纯化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本方向已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在内的二十余项科技项目,承担重大课题能力强;多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科技成果应用价值高,易于转化及产业化。该方向研究对于促进地区石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及节能增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及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方向

 

该方向侧重于选择性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合物及其它形态材料,重点研究制备具有生理功能的分子和离子的超分子识别、用于药物缓释及选择性催化的高分子微胶囊技术,以及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材料。在具有生理功能的分子和离子的超分子识别方面,设计合成了系列阴离子受体,实现对阴离子的简单快速检测;模拟天然辅酶磷酸吡哆醛结构,设计合成联二萘酚类人工模拟酶分子。在单分散高分子微胶囊制备方面,利用微胶囊催化剂的顺磁性,简化催化剂的回收利用和反应产物的分离提纯;采用膜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粒径单分散高分子微胶囊作为药物的缓控释载体材料,解决药物的暴释问题。功能配合物及功能有机分子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开发潜力。

 

3、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方向:

 

基于能源战略的需求,对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研究开发是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内容。该方向以解决制约超级电容器企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与技术问题为主要内容,重点开发超级电容器用高性能炭基电极材料、混合电极材料、有机电解质溶液及单体结构设计。超级电容器可以作为电动汽车储能模组的重要储能元件,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研发领域,超级电容器制造已列入我省重点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本方向采取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有关超级电容器材料与技术的研发,符合国家和省政府能源战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超级电容器用高性能炭基电极材料、混合电极材料、有机电解质溶液能够解决企业在关键材料上对进口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4、环境材料与技术方向

 

该方向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方面,采用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开发烟气及水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仪,突破关键技术,提高产品性能。烟气及水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仪研发采用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企业对突破关键技术的需要结合密切,技术含量及推广应用率高,符合国家控制污染物排放对关键技术及设备的需要。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根据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成分组成,开发其有效元素的综合利用,制备功能性材料,为其无害化及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提供技术保证。

 

依托于本学科的功能化合物合成与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伏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超级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本学科提供了优越的科研平台,并已建成一支以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为主,以省百、千层次教师及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代表的学科队伍。科研实验室、学校科技实验中心科研仪器设备先进齐全,基本满足各方向科研的需要。

 

本学科紧密围绕地方企业需求,不断开发新材料、新技术,已成为辽西功能材料、精细化学品、化学电源材料、环境循环利用及自动监测技术的产学研基地。本学科始终坚持学科带科研,科研促进学科发展的方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产、学、研密切结合,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及优秀人才支持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项目三十余项;5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辽宁省科技奖4项、市级科技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其中九十余篇被 SCI EIISTP 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