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本站点

本站是渤海大学下属单位站点,今天是:2024年4月20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科研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列表>>内容

励建荣教授主持完成的“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

通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评价

文章发布时间:2017-01-01


  2016年12月29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了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为组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和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教授为副组长、集美大学曹敏杰副校长和中国海洋大学林洪等6位教授为委员的专家组,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程序,对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教授主持完成的“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渤海大学党委书记李秀林、副校长方鸿志、副校长励建荣和他领导的项目团队部分成员(包括浙江兴业集团、蓬莱京鲁渔业、荣城泰祥食品、大连东霖食品等合作企业和浙江海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合作高校)参加了评价会。评价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主持。

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级高工首先讲话,她对我国食品科技工作者为我们食品科技的发展和产业提升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各位专家对渤海大学励建荣教授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祝大家新年快乐!

副校长方鸿志致欢迎词,介绍了渤海大学,特别是食品学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情况,赞誉了励建荣教授对学校和学科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对该项目的来龙去脉做了简要说明,并感谢各位专家对渤海大学长期的关怀和支持,希望专家对该项目成果提出宝贵意见、促进该成果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经过评议,专家组认为,鱿鱼捕捞量占到全国远洋渔业总量的40%左右,鱿鱼加工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成果针对鱿鱼原料保鲜难度大、肉质差、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度低、甲醛含量超标等瓶颈问题,进行了13年的持续科技攻关。自主设计了国际领先的鱿鱼钓船,并实现船上-45℃超低温保鲜,建立了以船上冷冻保鲜、-8℃恒温解冻和生物保鲜为核心的鱿鱼原料保鲜技术体系,突破了鱿鱼船上保鲜与品质改良;突破了鱿鱼精深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首次揭示了鱿鱼制品内源性甲醛产生机制,实现了理论突破,并研制出安全高效的内源性甲醛捕获剂,首创了鱿鱼制品内源性甲醛控制关键技术,将甲醛含量控制在安全限值以下,破解了“甲醛超标”的行业难题,为我国鱿鱼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使企业避免了动不动就因为“甲醛超标”而强制下架的打击,消除了消费者的恐慌,社会效益巨大。

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2个、地方企业联盟标准1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该成果在国内多家大型鱿鱼加工企业转化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60多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我国鱿鱼贮藏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了我国鱿鱼加工产业升级和远洋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通过评价。此外,与会专家还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推广等各环节,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梳理和评议,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咨询意见,明确了后续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党委书记李秀林在会上致感谢词,感谢各位专家经过严谨的审议对该项成果给予的高度评价和提出的宝贵意见。他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励建荣教授及项目团队对该成果的后续完善工作,进一步推动该成果的转化应用,扩大成果受益面,并以此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评价会
 

学校领导与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