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协同管理机制的建议

 

 
产业发展研究所   李庆满 金彦龙 杨皎平 王乐 徐雷
 
 
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多来,沿海各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42个重点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的产业园区之间由于缺乏管理上的协同,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隐患,如果不及时创新管理机制,可能对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缺乏协同管理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园区缺乏协同管理的表现
 
1.缺少刚性的指导园区协同发展的政策。当前正在实施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园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没有对园区协同管理问题做出详细规定,有待于出台专门政策。
 
2.缺乏威权的、协同一体的决策机构。目前,每个城市都按照本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来布署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决策协调机构,关于园区园区发展规划的重大问题,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制衡,产生发展矛盾在所难免。
 
3.研究机构及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定期的研究与交流。作为教育大省,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和专业机构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开展有关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研究,但相互之间缺少常态化的定期交流,有关经济带和产业园区发展的好的建议不能及时共享和相互学习。目前仅有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政协论坛”,已经举办两届,但从参与的人员和范围来看,效果一般。
 
4.没有统一的园区信息化平台。园区管理涉及发改委、经信委和服务委等多个部门,以及省、市、园区等几个层级。调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关于园区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统一和完善;二是数据上报和交换需要整合化和信息化;三是园区信息传播有待于进一步网络化。由于信息化水平落后,园区运行效率受到制约。
 
(二)主要影响
 
1.各地园区和产业集群定位上没有明确界定,出现产业同构现象。42个重点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有70余个,其中很多主导产业定位概念模糊,如“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提法都过于笼统。各地园区和产业定位“各自为战”,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如精细化工产业、船舶及配套产业已经在沿海六市遍地开花。上述问题不仅造成各地在招商引资上恶性竞争,还会延缓我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产业封闭式发展,没有考虑相互之间的衔接和配套问题。各地在打造产业集群时,已经考虑到了产业关联度问题。但是,当前各地关于产业链的思考存在一个明显误区,即力求本地产业发展的“全面配套”,而没有考虑各地之间的产业关联问题。这实际上是传统的“小而全”理念的翻版,是封闭式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果每个城市都致力于本地的“小而全”,直接会造成沿海各市之间的产业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当前,国内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处于与其他区域经济体竞争的局面。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取决于重点产业园区的绩效,园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则取决于协同管理机制的建设和落实情况。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协同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协同
 
1.确定协同管理的政策目标。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一个整体,是环渤海经济区,甚至是国内、国际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基于开放、关联的视角,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协同管理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促进整个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各园区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制定刚性的协同管理政策。一是制定《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管理条例》,规定园区的法律地位、管理职能和权限、运行机制以及园区之间的协同管理方式等问题;二是编制《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即在各地上报《规划》的基础上对各园区的定位、使用面积、产业定位、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化等问题进行指导和约束,严格规范园区的管理和运行。上述政策制定完成以后,各市要对现行体制、机制、产业定位和结构等问题进行调整。
 
(二)决策协同
 
1.成立省级重点园区发展协同管理机构。即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协调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是超越现行园区管理部门及其决策上一级协商与决策机构,初步设想由省里主管领导担任主任,省发展委、经信委、服务委等相关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各市政府部门和园区管委会出任委员。具体任务是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就各园区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决定园区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
 
2.协同决策的重点内容。协调委员会重点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园区间错位发展问题。42个重点园区及其产业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综合考量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因素。二是充分利用各园区之间的产业关联性,打造跨园区产业链。从整个经济带、全省,甚至是环渤海经济圈及更广阔区域来看待产业链问题,能有效避免园区产业发展的“小而全”现象。三是协同招商问题。即根据本地的产业结构安排,实施重点招商和差异化招商,避免园区之间恶性竞争。对于主导产业的招商引资,应该立足于形成特色,提升内涵,做精做强。四是推动资源协同。盘活沿海六市的产、学、研、政各领域的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推动地地合作、园园合作以及资源共享,避免相关资源的重复配置。其中,一个重点问题就是组建跨市、跨园的技术创新联盟。我省目前组建的技术创新联盟大多为松散型组织,效率不高。建议推广紧密型技术联盟,如组建技术标准联盟,建立独立的研发和管理机构,开展合作研发,创新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升级,争夺话语权。
 
(三)研究协同
 
由渤海大学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我省目前唯一的专门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专业机构)每年举办一次“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论坛”。该研究院于2012年7月1日成立,是一个开放型的研究平台,由省人大副主任担任名誉院长,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及其他省内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建议省、市发改委、经信委等有关职能部门、政研室、园区管委会等领导和工作人员也兼职该院,作为专家成员,共同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大计。每年一度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论坛”要分别由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和丹东六市轮流承办,针对园区发展形势变化,确定不同的主题,对各地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如园区体制、机制、招商、土地出让、社会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同时,省政府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和专项预算,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为省市有关部门和园区决策提供参考。
 
(四)信息协同
 
第一,建立统一的园区发展指标体系。针对42个重点产业园区制定园区统计指标,建立各部门统一口径的申报标准,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数据矛盾,有利于各地园区之间的横向比较;第二,建立网上数据申报平台。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各园区间的数据能够参与统计计算,能够了解各市和全省产业园区发展情况;第三,建立产业园区的“网络版”。目前,我省42个重点园区,除了“五点“以外,其他园区大都没有建立自己网站。要想了解每个园区发展状况,如果不到职能部门或园区去调查,将无从知晓,无疑给招商引资带来巨大障碍。”网络版“园区将提供所有园区统一入口,将各园区的发展现状、招商政策和拟招项目及相关数据资料一一呈现在公众面前,对于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园区管理效率和形象塑造具有里程碑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