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目标 | 上网资源
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研讨,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正确研究、评价外国文学发展潮流、重要的作家、作品;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全面辩证地把握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树立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的意识。
    具体设想: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有重点、有倾向性地引进急需的高学历(博士学位)教师或采取在职提高的方式,尽快提高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业务精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教材建设。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尺度,把握课程体系结构的总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需要,兼顾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突出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能产生较大影响的经典作家作品的解析力度,打造一部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
    第三,完善课程网站的建设。完善从课程讲授、学生自学、考试与评分等各环节的网上教学内容,进一步开发和扩充网上教学资源,开设班级网页,讨论或留言等功能在五年内制成高精度的网络版教学平台,使其具备远程教学能力。
    第四,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外国文学史》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在进一步保持三位主讲教师各自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整合。
    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2011.6——2012.5 实现全部课程录像上网。
    2012.6——2013.5在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实现网上阅读文献资料的功能;建立作品导读系统,帮助学生对更多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了解和把握。
     2013.6——2014.5 将本课程制成高精度的网络版,使其具备远程教学能力。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9.5——2010.5 实现五分之一课程录像上网;
    2010.6——2011.5 实现五分之三课程录像上网;
    2011.6——2012.5 实现全部课程录像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