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 教学内容 | 教学效果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本课程始建于 1958 年。 1960 年成立外国文学教研室,成员有 3 人,起初课程分成三大块:西欧文学以 19 世纪初为界,分成两块,由两位老师分别讲授;俄苏文学为一块,由一位老师讲授。总课时为216学时,分别于第3、4、5学期开设。曾自编教材《外国文学》和《阅读书目》等。
    本课程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取得过令人欣慰的成绩,其成果和影响,在全国同类院校(师范院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就人员而言,文革以后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由原来的 3 人增加至 6 人,包括 1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出版了教材《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世界文学名著选评》等。 开设学期并没有变化,总学时为54、72、54,共180学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此课程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喜人成绩:2002年外国文学教研室有教师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助教1人。开设学期和课时数有了较大的变化,第5、6学期开设。总学时为72、72,共144学时。在教学体例上,东西方文学齐头并进。西方文学由肖淑芬教授领衔,教学质量上乘,她根据作品的内容把戏剧表演融入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受到学校上下一致的肯定;东方文学实力也不弱:米双全教授是我省东方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由他主讲东方文学(每年级开设8周),使教学内容完整统一。此外,教学研究氛围浓烈,肖淑芬教授曾开设《诺贝尔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等专题研究方面的选修课,吴波开设《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等课程。由肖淑芬牵头全体教研室教师参加,自编了教材:《外国文学》上下册和《外国文学作品选》,在我校和有关兄弟院校教学中连续几年使用,反映较好。
     2003-2009期间,本教研室人员调动频繁。先是肖淑芬教授调出,后又调入一名副教授;又有米双全教授退休,之后又调入一名硕士研究生;2007年,又有一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一名教师考入复旦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现有教学团队共 4人, 1名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其中一人在读)。开设学期没有变化,仍是第5、6学期。课时数有了少许变化,总学时为68、68,共136学时。在教学体例上,已基本与全国各重点院校接轨,连续4届采用了“面向 21 世纪全国通用教材”——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开设了除《外国文学史》之外的专业必修课《比较文学》和专题选修课《东方文学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涵盖文学史全部内容的课程。
     现在,本课程的教学成员知识储备深厚,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均有相当实力。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已完成全部课件的制作,并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传统单项式讲授变为双向互动式学习,增加作品人物解析时的讨论课时。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加入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改编剧本,课堂片段戏剧表演、课下排演西方古典戏剧举办大型演出活动等,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程负责人郑丽娜教授与吴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文学人学问题研究、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发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如《东方文学的高端》、《福克纳:我们向你学什么?》、《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面对无边的遮蔽》、《不该被遗忘的乡村记忆》、《略论〈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的形象》、《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的比较研究》、《诗情,在风雨人生中升腾》、《诗性抒情:现代东北书写的独特构建》、《奥勃洛莫夫性格新论》、《方方小说的死亡形态描述与崇高信念表达》 、《哈姆雷特忧郁延宕的神经症人格心理根源》 、《奥赛罗悲剧的病态人格根源》等。现课程建设负责人郑丽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参编《中外文学名著鉴赏》等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此外,我们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影视手段,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力”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吴波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深获学生好评,也得到了系全体老师及校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倪红雨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采用一些教改方法(讲故事、戏剧表演、学生课堂讲经典等),促进学生对阅读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并熟读经典。郑丽娜在校园网上利用空中课堂,开设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增设文献拓展阅读项目,既为全校喜爱外国文学的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又扩展了课堂知识的含量,而且她也在课堂教学上倡导把传授知识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结合起来,使所有主讲教师都不断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外国文学教学赢得学生一致好评。其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开创了具有创新特色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