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研究生培养方案>>内容
研究生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代码:0451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勇于创新,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具备比较宽厚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理论,掌握现代中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组织数学教学科研的能力、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中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专业优势,创造性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
(四)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和浏览外文网站,及时把握国际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理论、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五)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其中报考教育管理专业领域者需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5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3.教育原理(2学分)
4.课程教学论(2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2学分)
1.数学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
3.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 学分)
4.数学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与论文写作(2学分)
5.数学教育心理学 (2学分)
6.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数学课程说课与教学技能训练(2学分)
2.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2学分)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2学分)
4.数学解题学研究(2学分)
(四)教育实践研究(6学分)
教育实践研究应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开展教学设计、教育调查、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可重点安排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实践案例研究:研究自身教学或管理实践,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观察反思:进行课堂观察或教育活动观察,完成至少10个详细的教育观察报告,并附相应的完整观察视频。
3.教学专题研究:针对本学科、本岗位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5000字的研究报告。
五、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关注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学生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方向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三)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四)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期
学分
学时
考核
方式
应修学分
学位课
 
BF000000103
外语
1
2
36
考试
12学分
BF000000200
政治理论
1
2
36
考试
BF045100001
教育原理
1
2
36
考试
BF045100002
课程教学论
2
2
36
考试
BF045100003
教育研究方法
1
2
36
考试
BF045100004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2
36
考试
 
X045104001
数学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2
2
36
考试
12学分
X045104002
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2
2
36
考试
X045104006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2
2
36
考试
X045104003
数学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3
2
36
考试
X045104004
数学教育心理学
3
2
36
考试
X045104005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3
2
36
考试
非学位课
 
X045104008
数学课程说课与教学技能训练
3
2
36
考查
6学分
X045104007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3
2
36
考查
X045104011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3
2
36
考查
X045104009
数学解题学研究
3
2
36
考查
教学科研实践
SF000000108
教育实践研究
3
6
108
考查
6学分
总学分
36
 
 
 
 
 
 
 
 
 
 
 
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1)
一、培养目标
1、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相关专业的师资。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有良好的学术修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成果署名、论著引用、数据收集和使用成果、成果评价等方面尊重事实,遵守学术规范。
3、掌握数学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有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数学专业方向上做出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4、较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能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从事科研、教学、高新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开拓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课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代数几何及其应用
2、发展方程定性理论及应用
3、孤子理论与可积系统
4、渐近级数与可和性理论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六年。提前修满学分、提前完成学位论文并取得优异科研成果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培养方式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制。同时,注意发挥院、教研室的集体培养作用。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作为培养的必要环节,通过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科研意识,把科研能力的训练贯彻于整个培养之中。鼓励研究生早出、多出科研成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至少36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必修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活动,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课程计划表详见附录。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在同一一级学科内跨专业选修课程,可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跨一级学科选修的课程不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教学实践具体内容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助课等,具体由导师安排并负责考核。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需按要求参加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学术报告,并在所属二级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同时写出详细的学术报告体会记入考核表。
六、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与教学环节均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一门课程一学期内无故缺席累计1次(含1次)以上的学生,取消该门课程的考核资格。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应采取闭卷方式。其他课程可以采取闭卷方式或开卷方式或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可以由出勤、作业、期中考试、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等方面构成。
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学位课程的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公共课外国语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其他课程达到及格(60分)为合格。必修教学环节考核成绩直接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学分未修满,或者存在学位课程或必修教学环节成绩不合格时,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七、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选题开始时间不迟于第二学期末,开题从第三学期初开始进行,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即硕士生入学后的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考核后,少数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思想品德合格、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硕士生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少数思想品德不合格、或学习成绩差、或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应中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八、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
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至少在规定期刊上发表(或收到录用通知)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或者有1篇会议论文被EI或ISTP收录。第一作者必须为研究生本人或本人导师 (如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必须为第二作者), 第一完成单位必须为渤海大学。
2、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3、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并符合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4、学位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结构完整、理论与方法正确、论据可靠、文字流畅,并符合渤海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5、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至少修满38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各项规定,经导师同意后,由研究生本人申请论文答辩。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至少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的专家评审。评审通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4、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外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含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3名研究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席应为外单位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可以列席但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导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可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论文作者的情况,但不能代替论文作者回答委员们的提问)。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5、论文在获三分之二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获得通过者,按程序授予相应硕士学位。
附:  基础数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应修
学分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B0000001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考试
7学分
B00000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B000000105
外语一
72
2
1
考试
B000000107
外语二
72
2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X070100001
抽象代数
54
3
1
考试
15学分
X070100002
泛函分析
54
3
1
考试
X070100003
代数拓扑
54
3
1
考试
学位方向课
X070101030
交换代数选讲
54
3
2
考试
X070101048
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应用
54
3
2
考试
X070101032
孤子理论
54
3
2
考试
X070101033
渐近级数与可和性理论
54
3
2
考试
非学位课程
公共选修课
X000000105
第二外国语
36
2
1
考查
10学分
X000000106
明辨性思维训练
36
2
1
考查
X000000108
信息技术应用
36
2
1
考查
专业指定选修课
X070100004
文献阅读
18
1
1
考查
X070100005
专业外语
18
1
2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1)
X070101034
代数几何选讲
36
2
3
考查
X070101035
种群生态学模型与研究
36
2
4
考查
X070101036
分数阶微积分及其应用
36
2
3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2)
X070101037
非线性算子迭代逼近
36
2
4
考查
X070101047
发展方程理论及其应用
36
2
3
考查
X070105044
变分分析
36
2
2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3)
X070101039
吴方法与数学机械化
36
2
3
考查
X070101040
李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36
2
4
考查
X070101041
微分方程的对称与积分方法
36
2
3
考查
X070101042
代数曲线与向量丛
36
2
3
考查
X070101046
符号计算系统
36
2
4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4)
X070101043
微分流形
36
2
4
X070101044
复分析
36
2
2
考查
X070101045
偏微分方程
36
2
3
考查
实践教学
S000000108
教学与专业实践
18
1
4
考查
6学分
S000000109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0
中期考核与预答辩
18
1
5
考查
S000000111
学术活动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2
创新创业教育
36
2
2
考查
补修课程
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补修课程的研究生参加所在科目的本科生考试,不合格按本科生处理办法实施,正常缴纳补考费用等。
 
参考文献:
1.   陈汝栋, 不动点理论及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2.   王学武, 非线性算子迭代序列收敛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   H. Karayılan, M. Telci, Common fixed point theorems for contractive type mappings in fuzzy metric spaces, Rend. Circ. Mat. Palermo, 60 (2011) 145–152
4.   E. Mohammad, A. Ali, Viscosity iterative scheme for generalized mixed equilibrium problems and nonexpansive semigroups, Top, 22 (2014) 554–570
5.   W. Kumam, H. Piri, P. Kumam, Solutions of system of equilibrium and variational inequality problems on fixed points of infinite family of nonexpansive mapping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48 (2014) 441–455
6.   R. Xu, Global stability and Hopf bifurcation of 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stage structure and delayed predator response, Nonlinear Dynamics, 67 (2012) 1683–1693
7.   X.K. Sun, H.F Huo, C.C. Ma, Hopf bifurcation and stability in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a stage-structure for prey,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19 (2013) 10313–10324
8.   S. Devi, Effects of prey refuge on a ratio-dependent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stage-structure of prey population,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37 (2013) 4337–4349
9.   H.J. Hu, L.H. Huang, Stability and Hopf bifurcation in a delayed predator_prey system with stage structure for prey,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11 (2010) 2757-2769
10.  X.W. Jiang, Q. Song, M.Y. Hao, Dynamics behaviors of a delayed stage-structured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impulsive effect,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15 (2010) 4221–4229
11.  李翊神. 孤子与可积系统,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12.  陈登远. 孤子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3.  M.J. Ablowitz, P.A. Clarkson, Solitons,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 and Inverse Scatter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14.  広田良吾著, 王红艳, 李春霞译, 孤子理论中的直接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5.  Y. Liu, Y.T. Gao, Z.Y. Sun, X.Yu, Multi-soliton solutions of the forced variable-coefficient extended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 arisen in fluid dynamics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Nonlinear Dynamics, 66 (2011) 575-587
16.  M. Canalis-Durand, J. Mozo-Fernandez, R. Schäfke, Monomial summability and doubly singul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33 (2007) 485–511
17.  A. Fruchard, R. Schäfke, Composite Asymptotic Expansions, 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2066, Springer, 2013
18.  H. Tahara, H. Yamazawa, Multisummability of formal solutions to the Cauchy problem for some 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55 (2013) 3592-3637
19.  O. Costin, H. Park, Y. Takei, Borel summability of the heat equation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52 (2012) 3076-3092
20.  S. Michalik, On the multisummability of divergent solutions of 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constant coefficient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49 (2010) 551-570
 
 
 
 
 
 
 
 
 
 
计算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2)
一、培养目标
1、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相关专业的师资。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有良好的学术修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成果署名、论著引用、数据收集和使用成果、成果评价等方面尊重事实,遵守学术规范。
3、掌握数学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有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数学专业方向上做出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4、较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能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从事科研、教学、高新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开拓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课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数值逼近
2、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3、分布参数系统的一致稳定性和一致可观性及其应用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六年。
四、培养方式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制。同时,注意发挥院、教研室的集体培养作用。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作为培养的必要环节,通过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科研意识,把科研能力的训练贯彻于整个培养之中。鼓励研究生早出、多出科研成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至少36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必修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活动,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课程计划表详见附录。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在同一一级学科内跨专业选修课程,可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跨一级学科选修的课程不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教学实践具体内容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助课等,具体由导师安排并负责考核。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需按要求参加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学术报告,并在所属二级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同时写出详细的学术报告体会记入考核表。
六、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与教学环节均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一门课程一学期内无故缺席累计1次(含1次)以上的学生,取消该门课程的考核资格。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应采取闭卷方式。其他课程可以采取闭卷方式或开卷方式或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可以由出勤、作业、期中考试、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等方面构成。
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学位课程的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公共课外国语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其他课程达到及格(60分)为合格。必修教学环节考核成绩直接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学分未修满,或者存在学位课程或必修教学环节成绩不合格时,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七、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选题开始时间不迟于第二学期末,开题从第三学期初开始进行,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即硕士生入学后的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考核后,少数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思想品德合格、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硕士生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少数思想品德不合格、或学习成绩差、或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应中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八、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
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至少在规定期刊上发表(或收到录用通知)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或者有1篇会议论文被EI或ISTP收录。第一作者必须为研究生本人或本人导师 (如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必须为第二作者), 第一完成单位必须为渤海大学。
2、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3、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并符合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4、学位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结构完整、理论与方法正确、论据可靠、文字流畅,并符合渤海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5、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至少修满38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各项规定,经导师同意后,由研究生本人申请论文答辩。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至少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的专家评审。评审通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4、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外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含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3名研究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席应为外单位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可以列席但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导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可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论文作者的情况,但不能代替论文作者回答委员们的提问)。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5、论文在获三分之二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获得通过者,按程序授予相应硕士学位。
 
 
 
 
附:  计算数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应修
学分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B0000001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考试
7学分
B00000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B000000105
外语一
72
2
1
考试
B000000107
外语二
72
2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X070100001
抽象代数
54
3
1
考试
15学分
X070100002
泛函分析
54
3
1
考试
X070100003
代数拓扑
54
3
1
考试
学位方向课
X070102042
数值逼近
54
3
2
考试
X070102030
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
54
3
2
考试
X070102031
算子半群理论
54
3
2
考试
非学位课程
公共选修课
X000000105
第二外国语
36
2
1
考查
10学分
X000000106
明辨性思维训练
36
2
1
考查
X000000108
信息技术应用
36
2
1
考查
专业指定选修课
X070100004
文献阅读
18
1
1
考查
X070100005
专业外语
18
1
2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1)
X070102032
计算几何
36
2
3
考查
X070102033
样条函数及其应用
36
2
3
考查
X070102034
逼近论观点下的学习理论
36
2
4
考查
X070102035
计算机算法与分析
36
2
2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2)
X070102036
数学模型
36
2
3
考查
X070102037
数值分析
36
2
3
考查
X070102043
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36
2
4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3)
X070102038
无穷维线性系统
36
2
3
考查
X070102039
图上微分方程
36
2
4
考查
X070102040
谱理论
36
2
3
考查
X070102041
分布参数系统的数值解
36
2
3
考查
实践教学
S000000108
教学与专业实践
18
1
4
考查
6学分
S000000109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0
中期考核与预答辩
18
1
5
考查
S000000111
学术活动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2
创新创业教育
36
2
2
考查
补修课程
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补修课程的研究生参加所在科目的本科生考试,不合格按本科生处理办法实施,正常缴纳补考费用等。
 
 
 
参考文献:
 
21.  边肇祺, 张学工. 模式识别,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2.  李春, 钱伟懿. 生物大分子的数学描述及其应用,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3.  梁艳春, 张琛, 杜伟, 吴春国, 曹忠波. 生物信息学中的数据挖掘方法及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4.  黄国泰, 王天明 译. 计算生物学导论--图谱、序列和基因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5.  高雷, 戚继,孙建冬, 郝柏林, 原核生物系统发生学与分类学的一致性: 组分矢量树与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的详尽比较,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37 (2007) 389-401
26.  H.H. Otu, K. Sayood, A new sequence distance measure for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ion, Bioinformatics, 19 (2003) 2122-2130
27.  R. Zhang, C.T. Zhang, A Brief Review: The Z-curv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nome Analysis. Current Genomics, 15 (2014) 78-94
28.  X. Wang, T. Zhang, High-order Newton-type iterative methods with memory for solving nonlinear equations, Math. Commun. 19 (2014) 91-109
29.  M.S. Petković, S. Ilić, J. Džunić, Derivative free two-point methods with and without memory for solving nonlinear equations, Appl. Math. Comput. 217 (2010) 1887-1895
30.  J. Džunić, M. S. Petković, L. D. Petković, Three-point methods with and without memory for solving nonlinear equations, Appl. Math. Comput. 218 (2012) 4917-4927
31.  J. Džunić, On efficient two-parameter methods for solving nonlinear equations, Numer. Algorithms, 63 (2013) 549-569
32.  J. Džunić, M. S. Petković, On generalized biparametric multipoint root finding methods with memory, J. Comput. Appl. Math. 255 (2014) 362-375
33.  S. Amat, S. Busquier, À. Grau , M.G. Sánchez, Maximum efficiency for a family of Newton-like methods with frozen derivatives and some applications, Appl. Math. Comp., 219 (2013) 7 954-7963
34.  M.G. Sánchez, M. Noguera, S. Amat, On the approximation of derivatives using divided difference operators preserving the local convergence order of iterative methods, J. Comp. Appl. Math., 237(2013) 263-272
35.  A. Cordero, J.L. Hueso, E. Matínez, J.R. Torregrosa, Increasing the order of convergence of iterative schemes for solving nonlinear systems, J. Comp. Appl. Math., 252 (2013) 86-94
36.  郭宝珠, 柴树根. 无穷维线性系统控制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37.  A. Salem,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null boundary controllability of a convection diffusion equation, C. R. Acad. Sci. Paris, Ser. I, 347 (2009) 927–932
38.  A. Marica, E. Zuazua, On the quadratic finite element approximation of one-dimensional waves propagation,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SIAM J. NUMER. ANAL., 50 (2012) 2744–2777
39.  S. Ervedoza, Spectral conditions for admissibility and observability of wave systems applications to finite element schemes, Numer. Math., 113 (2009) 377–415
40.  F. Abdallah et. al., Stability results for the approximation of weakly coupled wave equations, C. R. Acad. Sci. Paris, Ser. I, 350 (2012) 29–34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数学)( 专业代码:045104 )
 
一、培养目标
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和数学教育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在数学课程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与研究能力强,能胜任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以及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具体要求为:
(一)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掌握现代数学学科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中小学数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四)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五)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数学教育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在校学习,按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论文写作工作。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为一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四年。
四、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五、培养环节
(一)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学习与研究规划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和学习与研究规划。在个人培养计划制订上务必严谨、严肃。
(二)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
在规定学制内,研究生入学后的第1-2学期为课程学习阶段。课程学习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学分数的基本要求为38学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既与培养方案有关,也与个人培养计划相关,还涉及到研究生中期考核、开题、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毕业与学位等管理环节,因此,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须按有关规定对培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规范操作、认真核对。
(三)中期考核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2学期开题前完成。中期考核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习态度端正,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第一学年的全部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
2.中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考核结果为优秀或合格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研究生毕业质量的重要保障。本专业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全日制专业学位两年制研究生实践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末至第三个学期,校外实践导师应全程指导参与研究生的实践工作。研究生在实践结束后,根据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的程序、内容、标准和要求,提交相应支撑材料,学院要依据研究生的实践情况作出考核。相关的实习总结纸质材料由学院保存归档。
(五)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第 2 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会专家组由至少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本学科或同行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2名校外专家。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必须在本专业方向范围内选题。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应再改题,如有特殊原因对选题有较大改动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学院教学秘书处备案,并应及时重新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日期以最后一次通过开题报告日期为准。
(六)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全日制专业学位两年制研究生一般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中期检查;由导师组根据论文开题情况,检查学位论文写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学位, 论文中期检查时研究生须提交论文初稿或详细提纲,并向学院论文中期考核小组汇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听取修改意见,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应共同参与。
(七)科研活动与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至少2次的学术活动,并记入《渤海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考核表》。同时还要注重学术研究和训练,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院所规定的省级及以上本学科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4000字以上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 送审前资格论文如未刊出,必须提供用稿通知,否则不允许参加论文外审。学, 术论文必须在答辩前刊出,否则不允许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八)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须在申请答辩所在学期结束前3个月前完成论文终稿,并在该学期结束前1个月前完成论文答辩。在申请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前,研究生须按规定向学院提出申请信息,并由研究生秘书作出审核。答辩人的导师可以列席,原则上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六、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 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学位课(10学分)
1.数学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2 学分)
2.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
3.数学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与论文写作(2学分)
4. 数学教育心理学 (2学分)
5.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2.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2学分)
3.数学课程说课与教学技能训练(2学分)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2学分)
5.数学解题学研究(2学分)
6.教师综合素养专题(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研习、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创新创业教学(2学分)
主要是面向研究生创新和创业开设,完成研究生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基本掌握与实践推动。
七、实践教学实施
(一)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研习、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二)微格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硕士研究生按照10人以下为一组进行微格教学,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微格教学后上交《渤海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微格教学教案》、《渤海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微格教学指导表》,并由指导教师综合评定成绩,成绩以等级制评定。
(三)教育见习在第二学期进行,见习学校为初中、高中各一次。硕士研究生见习后要有记录和报告,上交听课笔记(内容包含所听课程的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地点、课程内容、教学分析等)存档。成绩由带队老师综合评定,成绩按合格、不合格评定。
(四)教育实习在第三学期进行。硕士研究生参加教育实习须制定计划,由指导教师负责审核。实习期间每位研究生要严格遵守本校纪律和实习学校的纪律,务必保证实习质量。实际讲课不得少于30节(其中不得少于10节新课),听课不得少于40节,由带队老师听实习研究生讲课并做好听课记录,提出指导意见。实习结束后,每位实习硕士研究生需提供至少l0个教案,5个课例分析,听课数不少于40节的听课笔记,教育调查、班主任管理实务(议程、效果等)等材料各提供一份,并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总结。无故不参加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者,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按期毕业。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问题。
(二)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三)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四)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专业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
(一)著作
1. 吴军. 数学之美 [平装]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柯朗,罗宾.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 波利亚. 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 卡佳坦•波斯基特. 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套装共12册) [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5. 丘成桐. 数学与人文(1到10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F.克莱因. 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第1卷) (第2卷)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 F.克莱因. 数学概览:Klein数学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 张奠宙、 王善平. 陈省身传(修订版)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9. 张奠宙. 数学教育随想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 张奠宙.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11. 张奠宙. 数学文化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2. 王元、 钱伟长.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数学卷(第1、2、3、4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3. 史宁中.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 黄毅英. 数学教师不怕被学生难倒了:中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知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 李祎. 中小学数学中的为什么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16.  A.D.亚历山大洛夫. 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1、2、3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7. 李心灿. 当代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及其建树与见解(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8.  曹一鸣 . 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小学、初中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史宁中. 数学思想概论: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第1辑)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 史宁中. 数学思想概论: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第2辑)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1. 史宁中. 数学思想概论:数学中的演绎推理(第3辑)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2. 史宁中. 数学思想概论(第4辑):数学中的归纳推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二)期刊
《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
十、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自行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数学文化、中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等,导师要对学生的补修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写出补修学习报告,但不计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 学科教学(数学) 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期
学分
学时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程
 
学位
基础
 
B000000106
外语
1
2
72
考试
12学分
B000000200
政治理论
2
2
36
考试
B045103001
教育原理
1
2
36
考试
B045103002
教育研究方法
2
2
36
考试
B045103003
课程与教学论
1
2
36
考试
B045103004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2
36
考试
专业必修
X045104001
数学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1
2
36
考试
10学分
X045104002
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
1
2
36
考试
X045104003
数学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2
2
36
考试
X045104004
数学教育心理学
2
2
36
考试
X045104005
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2
2
36
考试
非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
 
X045104006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1
2
36
考查
6学分
X045104007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2
2
36
考查
X045104008
数学课程说课与教学技能训练
2
2
36
考查
X045104009
数学解题学研究
2
2
36
考查
X045104010
教师综合素养专题
2
2
36
考查
X045104011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2
2
36
考查
教学
校内实训
S045100005
教学技能训练与微格教学
1
1
18
考查
8学分
S045100006
课例分析
1
1
18
考查
校外实训
S045100007
教育见习
2
1
18
考查
S045100008
教育实习
3
4
72
考查
S045100009
教育研习
3
1
18
考查
创新创业
S000000112
创新创业教育
2
2
36
考查
2学分
总学分
38
 
 
 
 
 
 
 
 
 
 
 
 
 
 
 
 
 
 
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4)
一、培养目标
1、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相关专业的师资。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有良好的学术修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成果署名、论著引用、数据收集和使用成果、成果评价等方面尊重事实,遵守学术规范。
3、掌握数学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有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数学专业方向上做出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4、较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能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从事科研、教学、高新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开拓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课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高等概率统计
2、模式识别
3、模糊数学
4、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5、非线性生化系统的计算分析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六年。
五、培养方式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制。同时,注意发挥院、教研室的集体培养作用。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作为培养的必要环节,通过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科研意识,把科研能力的训练贯彻于整个培养之中。鼓励研究生早出、多出科研成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至少36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必修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活动,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课程计划表详见附录。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在同一一级学科内跨专业选修课程,可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跨一级学科选修的课程不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教学实践具体内容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助课等,具体由导师安排并负责考核。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需按要求参加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学术报告,并在所属二级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同时写出详细的学术报告体会记入考核表。
六、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与教学环节均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一门课程一学期内无故缺席累计1次(含1次)以上的学生,取消该门课程的考核资格。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应采取闭卷方式。其他课程可以采取闭卷方式或开卷方式或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可以由出勤、作业、期中考试、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等方面构成。
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学位课程的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公共课外国语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其他课程达到及格(60分)为合格。必修教学环节考核成绩直接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学分未修满,或者存在学位课程或必修教学环节成绩不合格时,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七、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选题开始时间不迟于第二学期末,开题从第三学期初开始进行,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即硕士生入学后的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考核后,少数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思想品德合格、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硕士生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少数思想品德不合格、或学习成绩差、或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应中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八、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
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至少在规定期刊上发表(或收到录用通知)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或者有1篇会议论文被EI或ISTP收录。第一作者必须为研究生本人或本人导师 (如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必须为第二作者), 第一完成单位必须为渤海大学。
2、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3、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并符合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4、学位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结构完整、理论与方法正确、论据可靠、文字流畅,并符合渤海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5、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至少修满38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各项规定,经导师同意后,由研究生本人申请论文答辩。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至少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的专家评审。评审通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4、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外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含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3名研究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席应为外单位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可以列席但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导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可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论文作者的情况,但不能代替论文作者回答委员们的提问)。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5、论文在获三分之二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获得通过者,按程序授予相应硕士学位。
 
附:  应用数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应修
学分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B0000001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考试
7学分
B00000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B000000105
外语一
72
2
1
考试
B000000107
外语二
72
2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X070100001
抽象代数
54
3
1
考试
15学分
X070100002
泛函分析
54
3
1
考试
X070100003
代数拓扑
54
3
1
考试
学位方向课
X070104030
高等概率统计
54
3
2
考试
X070104031
模式识别
54
3
2
考试
X070104041
模糊数学
54
3
2
考试
X070104042
矩阵分析
54
3
2
考试
X070104033
非线性生化系统的计算分析
54
3
2
考试
 
非学位课程
公共选修课
X000000105
第二外国语
36
2
1
考查
10学分
X000000106
明辨性思维训练
36
2
1
考查
X000000108
信息技术应用
36
2
1
考查
专业指定选修课
X070100004
文献阅读
18
1
1
考查
X070100005
专业外语
18
1
2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1)
X070104034
随机过程
36
2
4
考查
X070104035
回归模型理论与应用
36
2
3
考查
X070104036
多元统计分析
36
2
3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2)
X070104037
粗糙集理论与方法
36
2
2
考查
X070104043
机器学习
36
2
4
考查
X070104039
数据分析
36
2
3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3)
X070102044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36
2
3
考查
X070102045
数字图像处理
36
2
3
考查
X070104042
数值逼近
36
2
4
考查
X070104040
MATLAB语言与仿真
36
2
1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4)
X070105030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54
3
2
考试
X070105032
现代优化算法
36
2
2
考查
X070105038
最优控制理论
36
2
3
考查
实践教学
S000000108
教学与专业实践
18
1
4
考查
6学分
S000000109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0
中期考核与预答辩
18
1
5
考查
S000000111
学术活动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2
创新创业教育
36
2
2
考查
补修课程
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补修课程的研究生参加所在科目的本科生考试,不合格按本科生处理办法实施,正常缴纳补考费用等。
 
参考文献:
 
41.  陈希孺. 数理统计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42.  K. Mansson, Developing a Liu Estimator for the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Journal of Statistical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83 (2013) 1773-1780
43.  A. Coad, J. Frankish, R.G. Roberts, D.J. Storey, Growth paths and survival chances: An application of Gambler's Ruin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8 (2013) 615–632.
44.  J. Cai, R. Feng, G.E. Willmot, On the expectation of total discounted operating costs up to default and its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Applied Probability, 41 (2009) 495-522.
45.  M.J. Goovaerts, R. Kaas, R.J.A. Laeven, Decision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risk measures,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47 (2010) 294-302
46.  胡清华, 于达仁. 应用粗糙计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47.  张学工. 模式识别,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8.  范金成, 梅长林. 数据分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49.  邓乃扬, 田英杰. 支持向量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50.  Q.H. Hu, X.J. Che, L. Zhang, Rank entropy-based decision trees for monotonic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4 (2012) 2052-2064
51.  D.G. Chen, L. Zhang, S.Y. Zhao, Q.H. Hu, P.F. Zhu, A novel algorithm for finding reducts with fuzzy rough sets, IEEE Transaction on Fuzzy Systems, 20 (2012) 385-389
52.  陆金甫, 关治,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第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3.  李荣华, 刘播.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第4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54.  张文生. 科学计算中的偏微分方程有限差分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5.  J.W. Thomas.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7
56.  E.O. Voit.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Biochemical Systems. A Practical Guide for Biochemists and Molecular Biologist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7.  N.V. Torres, E.O. Voit. Pathwa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in Metabolic Engineer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8.  M. Locatelli, F. Schoen. Global Optimization: Theory,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USA: SIAM-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3
59.  冯恩民, 修志龙, 等. 非线性发酵动力系统——辨识、控制与并行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60.  徐恭贤, 邵诚, 钱伟懿. 非线性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61.  王宜举, 修乃华, 非线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62.  D. Liberzon, A.S. Morse, Basic problems in stability and design of switched systems,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ol, 19 (1999) 59-70
63.  D. Liberzon. Switching in Systems and Control, Boston: Birkhauser, 2003
64.  J. Daafouz, P. Riedinger, C. Iung, 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 synthesis for switched systems: a switched Lyapunov function approach,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ol, 47 (2002) 1883-1887.
65.  B. Niu, J. Zhao, Barrier Lyapunov Functions for the output tracking control of constrained nonlinear switched systems,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62 (2013) 963–971
66.  A.R. Teel, A. Subbaraman, A. Sferlazza, Stability analysis for stochastic hybrid systems: A survey, Automatica, 50 (2014) 2435-2456
67.  D. Chatterjee, D. Liberzon, Stability analysis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switched systems via a comparison principle and multiple Lyapunov functions, SIAM Journal on Jontrol and Optimization, 45 (2006) 174-206
 
 
 
 
 
 
 
 
 
 
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105)
一、培养目标
1、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相关专业的师资。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有良好的学术修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成果署名、论著引用、数据收集和使用成果、成果评价等方面尊重事实,遵守学术规范。
3、掌握数学学科较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有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方向上做出具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4、较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能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从事科研、教学、高新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开拓精神,善于接受新知识,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课题,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2、现代控制理论
3、变分不等式
4、过程模拟与优化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六年。
六、培养方式
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对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制。同时,注意发挥院、教研室的集体培养作用。做到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讨学习。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作为培养的必要环节,通过开展多元化第二课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科研意识,把科研能力的训练贯彻于整个培养之中。鼓励研究生早出、多出科研成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至少36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必修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活动,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课程计划表详见附录。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在同一一级学科内跨专业选修课程,可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跨一级学科选修的课程不计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基本学分。教学实践具体内容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助课等,具体由导师安排并负责考核。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需按要求参加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学术报告,并在所属二级学科领域做学术报告,同时写出详细的学术报告体会记入考核表。
六、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与教学环节均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一门课程一学期内无故缺席累计1次(含1次)以上的学生,取消该门课程的考核资格。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应采取闭卷方式。其他课程可以采取闭卷方式或开卷方式或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补考或重修。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可以由出勤、作业、期中考试、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等方面构成。
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学位课程的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公共课外国语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其他课程达到及格(60分)为合格。必修教学环节考核成绩直接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学分未修满,或者存在学位课程或必修教学环节成绩不合格时,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七、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选题开始时间不迟于第二学期末,开题从第三学期初开始进行,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即硕士生入学后的第4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全面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考核后,少数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思想品德合格、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硕士生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少数思想品德不合格、或学习成绩差、或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应中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八、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
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至少在规定期刊上发表(或收到录用通知)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或者有1篇会议论文被EI或ISTP收录。第一作者必须为研究生本人或本人导师 (如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必须为第二作者), 第一完成单位必须为渤海大学。
2、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3、学位论文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并符合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4、学位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结构完整、理论与方法正确、论据可靠、文字流畅,并符合渤海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5、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至少修满38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各项规定,经导师同意后,由研究生本人申请论文答辩。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至少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的专家评审。评审通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4、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外单位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含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3名研究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席应为外单位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可以列席但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导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可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论文作者的情况,但不能代替论文作者回答委员们的提问)。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5、论文在获三分之二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获得通过者,按程序授予相应硕士学位。
 
 
 
 
附:  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 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应修
学分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B0000001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考试
7学分
B000000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考试
B000000105
外语一
72
2
1
考试
B000000107
外语二
72
2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X070100001
抽象代数
54
3
1
考试
15学分
X070100002
泛函分析
54
3
1
考试
X070100003
代数拓扑
54
3
1
考试
学位方向课
X070105030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54
3
2
考试
X070105042
凸分析
54
3
2
考试
X070105031
现代控制理论
54
3
2
考试
非学位课程
公共选修课
X000000105
第二外国语
36
2
1
考查
10学分
X000000106
明辨性思维训练
36
2
1
考查
X000000108
信息技术应用
36
2
1
考查
专业指定选修课
X070100004
文献阅读
18
1
1
考查
X070100005
专业外语
18
1
2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1)
X070105032
现代优化算法
36
2
2
考查
X070105043
变分不等式
36
2
2
考查
X070105046
过程模拟与优化
36
2
4
考查
X070105034
线性系统理论
36
2
3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2)
X070105035
最优化问题的扰动分析
36
2
3
考查
X070105044
变分分析
36
2
3
考查
X070105045
分子动力学模拟
36
2
2
考查
X070105037
高级运筹学
36
2
3
考查
X070105038
最优控制理论
36
2
3
考查
专业选修(模块3)
X070105039
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
36
2
3
考查
X070105040
广义系统
36
2
4
考查
X070105041
非线性系统
36
2
3
考查
实践教学
S000000108
教学与专业实践
18
1
4
考查
6学分
S000000109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0
中期考核与预答辩
18
1
5
考查
S000000111
学术活动
18
1
1-4
考查
S000000112
创新创业教育
36
2
2
考查
补修课程
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不单独开课,由导师指定选修本科生主干课2-3门(不计入总学分);补修课程的研究生参加所在科目的本科生考试,不合格按本科生处理办法实施,正常缴纳补考费用等。
 
参考文献:
 
68.  Green II R.C., Wang L., Alam M., Training neural networks using central force optimization an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nsights and comparison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9 (2012) 555-563
69.  Haghighi A., Ramos H.M., Detection of Leakage Freshwater and Friction Factor Calibration in Drinking Networks Using Central Force Optimization, Water Resour Manage, 26 (2012) 2347-2363
70.  F. Facchiner, J. S. Pang, Finit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Inequalitiies and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Volume I and Volume II, New York: Springer, 2003
71.  Boris S. Mordukhovich 著, 赵亚莉, 王炳武, 钱伟懿译. 变分分析与广义微分I:基础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72.  Boris S. Mordukhovich 著, 李春, 王炳武, 赵亚莉, 王东译. 变分分析与广义微分II: 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73.  赵亚莉,钱伟懿,白乙拉. 广义似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和算法.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74.  B. S. Mordukhovich et al., Hybrid proximal methods for equilibrium problems, Optimization Letters, 6 (2012) 1535-1550
75.&n, bsp; Abdul Latif, Hichem Ben-Bl-Mechaiekh, Topological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87 (2015) 1-26
76.  Zh, anli Ma, Lin Wang, Shih-sen Chang, Wen Duan, Convergence theorems for , split equality mixed equilibrium problems with applications, Fixed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31 (2015)  1-18
77.  X. P. Ding, Auxiliary principle and algorithm of solutions for a new system of generalized mixed equilibrium problems in Banach spaces, J Optim Theory Appl. 155 (2012) 796-806
78.  T. D. Chuong, N. Q. Huy, J. C. Yao, Pseudo-Lipschitz property of linear semiinfinite vector optimization problem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 (2010) 639-644
79.  N. Q. Huy, J. C. Yao, Semi-Infinite Optimization under Convex Function Perturbations: Lipschitz Stability,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1, 148(2): 237-256.
80.  N. Q. Huy, D. S. Kim. Lipschitz behavior of solutions to nonconvex semi-infinite vector optimization problems.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2013, 56(2): 431-448.
81.  G. Li, B. S. Mordukhovich, T. S. Phạm. New fractional error bounds for polynomial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to Hölderian stability in optimization and spectral theory of tensor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2014, DOI: 10.1007/ s10107-014-0806-9.
82.  B. S. Mordukhovich, T. T. A. Nghia. Full Lipschitzian and Hölderian Stability in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nd Optimal Control.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2014, 24(3): 1344-1381.
83.  B. S. Mordukhovich, J. V. Outrata, M. E. Sarabi. Full Stability of Locally Optimal Solutions in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s.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2014, 24(4): 1581-1613.
84.  B. S. Mordukhovich, J. V. Outrata, Héctor Ramírez C. Second-Order Variational Analysis in Conic Programm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Optimality and Stability.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2015, 25(1): 76-101.
85.  X. Y. Zheng, K. F. Ng. Hölder Stable Minimizers, Tilt Stability, and Hölder metric Regularity of Subdifferentials. 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 2015, 25(1): 416-438.
86.  Saldi N., Linder T., Yuksel S., Asymptotic optimality and rates of convergence of quantized stationary policies in stochas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60 (2015) 553-558
87.  Tao LiLihua Xie,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Quantized- Observer Based Encoding-Deco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57 (2012) 3023-3037
88.  Hoogeveen H, Lenté C, T’kindt V. Rescheduling for new orders on a single machine with setup tim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23 (2012) 40-46
89.  Zhao Q, Yuan J. Pareto optimization of rescheduling with release dates to minimize makespan and total sequence disruption, Journal of Scheduling, 16 (2013) 25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