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主页
精品课申报表
课程负责人情况
主讲教师情况
教学队伍情况
课程描述
自我评价
课程建设规划
教学资源
理论教学
 
教学大纲
讲课教案
多媒体课件
理论教学录像
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练习题
练习题答案
教学案例
指定教材
参考文献
辅佐材料
科研成果及证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
企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
同行评价
 
教案

1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GDP定义以及核算方法;GDP折算系数;国民收入核算五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本章难点:GDP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五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基本公式。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

内容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可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3.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这种方法反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练习与

思考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2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民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称为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年内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用同一年的人口数量,除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则可以得出当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某年人均同民生产总值=某年国民生产总值/某年人口数。

练习与

思考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3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从GNP的核算方法中可得出一个恒等关系是:

      总需求≡总供给

      AD≡AS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两部门经济指由厂商和居民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

   由于:   AS≡AD

   而:     AD=C+I;AS=C+S

   从而:   C+I≡C+S

   即:     I≡S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恒等关系:

由于:AD≡AS

    而:AD=C+I+G;AS=C+S+T

从而:C+I+G≡C+S+T

即:I+G≡S+T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而:  AD=C+I+G+X;AS=C+S+T+M

       即: I+G+X≡S+T+M

练习与

思考

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4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了解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及其他消费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理论等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其他消费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理论。

本章难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理论。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几点假设

二、总需求的构成

AD=C+I+G+(X-M)

三、最简单的模型

当不考虑总供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四、消费与储蓄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

五、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1.总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2.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2)消费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

(3)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六、乘数理论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

练习与

思考

1.简述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2.简述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3.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4.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IS曲线与LM曲线的含义:


5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及其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投资函数及其反函数;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等。

本章难点:IS曲线; LM曲线;IS——LM模型等。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IS曲线的移动:IS曲线会随自发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即位移。自发总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自发总需求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二、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曲线的移动:LM曲线会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发生位置平行移动。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三、自发总需求与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影响

1.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影响

2.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练习与

思考

1.简述资本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凯恩斯陷阱的含义。

2.试推导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

3.试述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

4.试述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6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掌握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财政政策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效果分析;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本章难点:财政政策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图形中看出,但具体的财政政策措施不同,影响就不尽相同。

二、财政政策效果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政策效果会因两条曲线的斜率而异。

三、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斜率。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如果某一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可以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练习与

思考

1.简述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2.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3.试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4.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多种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7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乘数;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等。

本章难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货币乘数。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经济政策目标

  1. 充分就业2、价格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一、财政政策

(一)国家财政的构成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二)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二、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减少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采取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削减税收、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四、货币政策

1、现代西方的银行体系2、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五、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1、战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理论2、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需求管理政策理论的挑战

练习与

思考

1.具有自动稳定器的财政制度有哪些?

2.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3.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8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并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机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形成机制;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的区别;利用总供求模型分析需求管理的效应等。

本章难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机制;总供给曲线形成机制;利用总供求模型分析需求管理的效应。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的支出或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生产函数有宏观和微观之分,本节主要介绍宏观生产函数。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三、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宏观经济学的长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厂房、设备、人口、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与微观经济学部分相比,宏观经济学的长期比微观经济学的长期要长。为简化名词,本文仍然称其为长期不加区分。

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厂房、设备、人口、技术水平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与微观经济学部分相比,宏观经济学的短期比微观经济学的长期要长。

四、古典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直线。

五、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认为,在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应该为一条水平的直线。

六、常规总供给曲线

西方学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

练习与

思考

1.分析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2.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3.用总供求模型如何解释经济的“滞胀”问题?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9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实际,分析我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自然失业;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等。

本章难点:自然失业;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等。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失业的描述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失业不仅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给人们带来极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许多国家追求高就业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就业率意味着高产量和高收入;第二,工作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

四、通货膨胀的描述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1. 通货膨胀的原因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考察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要弄清楚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经济过程,每一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练习与

思考

1.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有哪些?

2.说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

3.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试述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0单元  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并运用其分析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经济增长源泉的计量;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

本章难点: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和练习为辅。

教学

内容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的波动

二、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三、增长核算

增长核算方程: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从现实角度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五、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包括: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六、内生增长理论

七、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1. 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加速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做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

练习与

思考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3.简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4.简述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5.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下一单元预习内容与要求

 

 

copyright@2008 渤海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渤海大学商学院
邮编:121000 电话:(086)0416-34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