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主页
精品课申报表
课程负责人情况
主讲教师情况
教学队伍情况
课程描述
自我评价
课程建设规划
教学资源
理论教学
 
教学大纲
讲课教案
多媒体课件
理论教学录像
课程建设自评报告
练习题
练习题答案
教学案例
指定教材
参考文献
辅佐材料
科研成果及证书
校企合作协议书
企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
同行评价
 
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明确以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认识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院于2002年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本科教学中设立了西方经济学,68学时,教材选用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院把西方经济学作为较为重点的基础学科,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认识。
主要教学发展时段:
  经济类专业在2002年辽宁商专与锦州师范学院合并前为专科,所有的专科经济类专业均可设西方经济学课程。
  2002年起,张玉明老师在商学院首次在本科专业开讲《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周学时4课时,使用教材为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前一学期开设。2003年,涉外专业(国际贸易)开始试用英文原版教材(约瑟夫·内利斯与大卫·帕克合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第二版),用双语教学。2003年《宏观经济学》被列为商学院经济类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商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除电子商务专业《宏观经济学》周学时3课时外,其余经济类专业的周学时达到4学时。2003年起,我们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站建设。2004年起,我们组织编写《宏观经济学教程》一书,及《宏观经济学习题集》一书。2003-2005年王景嵫和孙亚静老师分别与兄弟院校合作主编了《西方经济学》一书。2004年7月,《宏观经济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加大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力度。2005年,我们基本完成宏观经济学网站的建设,每年都进行完善。2006年,我院在新修改的教学计划中将《宏观经济学》定为学位课,商学院所有的专业中均开设该门课程。所有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了适应经济学发展以及学生考研的需要我们选用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分,第四版)。2007年开始为2009年申报省级精品课准备资料。
目前经济学的教学梯队结构合理,努力在实现着培养一支经济学的优秀教学团队;开发一个具有特色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创建一个经济学精品教学平台。基本情况如下:

  教学团队有老、中、青相结合,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有博士张玉明教授、硕士生导师陈佳琪博士、孙亚静博士,以及国际贸易系系主任王景嵫、金融系系主任张庆君副教授为教学骨干,青年教师有陈奇超、苗长青、朱方圆讲师等构成了较强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全部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教材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教学理念更新,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构建科学的教学平台。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课程定位于适应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新需求,培养具有一定专长并具备经济意识、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技巧,在对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思维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尤其要使学生学会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各类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宏观经济学,吸收宏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某些正确看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院学生都是二本,毕业的去向是中小型单位,主要的服务对象普通大众,因此我们对本门课的定位是基于普通经济领域的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所讲授的内容和案例都是围绕着普通经济领域展开的,所做的练习和分析也都是普通经济活动内容,这也是本门课程的特色。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宏观经济学》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要求,合理地设计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可以分为四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为一学期开设,第三模块与第四模块为第二学期)。第一模块: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理论。(54学时)第二模块:微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教学。(6学时)第三模块: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理论。(62学时)。第四模块: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教学。(6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宏观经济学贯穿前后的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政策等都围绕这个核心概念和难点进行讲授。重点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使学生真正理解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国民经济的调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
  1. 在授课风格上,首先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假定,向学生演示主要的推理演绎过程,并介绍相应的结论,明确理论的运用界限,并运用各国的实践统计数据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使得学生真正能理解。不断地让学生独立思考重要的经济政策问题,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形成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在这两门课程教学中一个共同的附加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这是国外经济学教学也在试图做到的。
  2. 在实践上,结合中国实际案例来教学,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多次重现,并在相应的测试考核中重点突出,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多地引入美国和中国经济数据,以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并对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事件和经济政策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让理论与现实经济的发展建立密切的联系。
  3.为了便于学生利用理论自己对书中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准备不断丰富美国和部分中国的数据图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国内外经济的数据,以期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理论来解释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4.我们准备把中国问题做成专题,让学生既能做到学以致用,又能从中体会到经济学的适用价值和趣味性。
  5.在已经搜集到的经典论文基础上,不断地丰富经典论文,争取每个专题都提供 2-3 篇经典论文,并优中取优,使其更具有代表性和精典性。
  6.根据现实经济热点组织辩论赛,学以致用。组织课下召开 2 次研讨会或辩论会,就中国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和政策进行讨论,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专题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由组合,做出一个研究报告,并在班上进行竞赛。在这方面的组织工作要不断完善,这种教学组织工作实施的难度比较大,细节比较多,需要长期积累经验。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介绍为主。为适应我校确立的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经济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县乡、企业、开发区及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开展如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宣传和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在学院建立的锦州市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实践教学稳定化、长期化。另一种是学生就某个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设计调查问卷,搜集一手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撰写论文,通过自己研究社会经济中的现实问题,起到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作用。我们实践的主要做法是(1)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如张玉明老师以“中国的宏观经济现在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为题,让学生们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进行判断。另外结合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和“对话”等经济栏目中谈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开展案例教学。(2)加大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把小论文写作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论文成绩计入课程成绩总分。(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搜集生活中的经济信息和资料。通过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理论进一步理解。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为了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我们不断完善教材。从2002年开始,本科生开始使用梁小民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教程》一书。本科教学分为两个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也一分为二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2006年随着学校办学定位调整,在本科教材的选用上,我们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我校经济管理类各本科专业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经过课程组讨论,并征求有关专家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选取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期间,不断收集学生、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现在已开始自己组织编写《宏观经济学教程》和《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双语教学班使用国外权威原版教材。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扩充性教材。西方经济学资料中,校图书馆8000多本书、50余种期刊、10余种报纸,院资料室有500多本书、10余种期刊。院网站提供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经济学院、著名图书馆、经济学网站的连接,为学生提供了可直接下载的100多篇各类文章、20余本名著。我们还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在学生中,每年都要举办辩论会、学术讲座等各种活动。课堂上,老师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课后,指导学生查资料、写论文。每个假期,都要给布置学生社会调查的任务,回校后,要写调查报告。毕业实习是每个学生必经的一个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是每个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预演。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舞台,学校和学院还联系了多个综合性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我院的一个突出特点。学生寝室和办公室可以通过宽带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学院的网站资源丰富,比较有特色的有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以往试卷、好文共享等栏目。
自编教材与讲义情况:
1.《西方经济学(修订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参编。
2.《西方经济学 》, 地图出版社,2005,主编。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参考教材
1.(美)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 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3.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高鸿业主编:《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经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魏埙、蔡继明等者《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9. 杨长江、石洪波,《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13. 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4.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5. 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 Makiw, N.G. and Romer, 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e: the MIT Press, 1991.
17.Gorden, “Macroecnomics”, 4th  Ed., Little-Brown Co., Boston, 1987.
18.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网址: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old.cen.ccer.edu.cn/main.asp
2.经济学习网站:http://gyb888.533.net/index.html
3.经济学阶梯论坛http://www.gjmy.com/ecbbs/index.asp
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http://www.cass.net.cn/chinese/s01_jjs/jjs.html
5.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
6.经济学前沿:http://www.hutc.zj.cn/jjxqy/
7.经济学学人主页:http://dir.haodx.com/social_science/economics/coterie/
8.我们身边的经济学:http://www.ikepu.com.cn/book/nouse/ourside_economics_total.htm
9.经济学博士学苑:http://www.nkusz.org/
10.北大经济研究中心:http://forum.ccer.edu.cn/forum/
11.中国经济50人论坛:www.50forum.org.cn
实践教学条件:
  渤海大学商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共有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共11家。近年来分别与凌海沈宏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锦州市新时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大连中基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锦州公司等11家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建设了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为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了这些实习基地,带领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经济学方法运用到解决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当中,收到了明显效果。
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硬件环境是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硬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渤海大学已建设了较好的校园网络硬件设备和条件,网络教学的软件资源也已具备。我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几十间,能保证所有班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商学院的4间实验室配有200多台计算机,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且能保证学生上机免费、实验室开放时间不受限制,能够满足学生上机实验的要求。我校校园网建设已经比较成熟,依托商学院网站,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网上教学系统,为学生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课程相关内容的发布与下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课外网上互动交流。目前,我院课程教学网页正在完善之中,利用校园网可以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网络资源,完善网络教学系统,极大地丰富网络教学资料。经过实践证明,我院能够提供完善的、先进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资源:我院为教学提供的《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我们已经在校园网上开通了网上宏观经济学课程,把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课程讲解、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和部分参考文献、应用案例、习题集与配套数据、模拟试卷等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源都发布到了网上,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答疑。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练习,将水平较高的练习放在网上交流。目前,我们开通的网络资源丰富,能够实现24小时全面性、开放式课程教学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保证优质教学资源使用率高,受益面大。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明显,运行机制良好,并能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理念: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的基础性、辐射性和拓展性特点,决定了它是学好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学科课程的关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弄清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经济学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为各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调发展,将经济学研究问题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2)传授前瞻性的国内外科研成果;(3)采用“三方法一体和两手段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科研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一是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提问题,其形式有专家、学者讲座后回答专业人士提问的形式,这种教学效果好。时间不够时,学生还与教师另约时间讨论;
  二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均设计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关注讨论经济社会问题的热情。强化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活学活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是经济生活案例教学法。主讲教师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与课程内容联系密切、生动活泼的经济生活案例,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由于经济生活案例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需要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析,因而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与现实生活得到了有机结合;
  四是“教学科研耦合式”教学法。教师根据自身科研专长,结合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课、读书会的形式共同探讨。实践证明,“教学科研耦合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对教师的科研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是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上述教学方法时,学生的上课规模应控制在120人以下,以保证教学效果。
  六是多媒体教学。我校在2003-2004年建成了几十间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的改革探索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我们花了不少精力制作了“宏观经济学”的电子课件,通过幻灯片把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要点、基本原理打在屏幕上,然后教师进行讲解。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手段相比,这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1)节省时间。过去教师上课时,要花去一定的时间把讲课的要点、基本内容等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而现在这些时间是在课前完成的,课堂上省去了这部分时间。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讲授课程内容。(2)可以利用多媒体尽量展示你所要讲授的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更能理解理论的内涵。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多种工具来展示教师所要表达的知识、理论:有电脑、DVD、台式幻灯、音响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演出内容切换使用各种工具来展示所讲的内容,这就使教学形象化了。例如,我们常常引用中央电视台《对话》或《经济半小时》与经济学理论有关的专题内容,先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然后再讲解相关的内容,这样能较容易、较形象地把内容讲清楚、讲透,学生理解也更深刻。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互动的优势,建设多媒体教学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在网站上除去提供一般教学的辅助资料、答疑、作练习以及增加最新知识以外,还提供有助于学生增强能力的训练。包括最新的热点问题讨论情况介绍,基本科研方法和分析工具的介绍,必备的统计数据等。同时也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主要是强调案例库、习题库和试题库的建设并已经基本完成。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在评价教师教学的环节中,课程组设计采取了校督导组巡查听课、学院教学质量小组抽查、课程组交叉听课、设置随堂学生通讯员、不定期召开学生评议会、期末课程班学生网上评教等教学全过程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教师教学的评价。校督导组将巡查听课的情况、评价指导意见,学院教学质量小组将听课意见等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课程首席教师;任课教师及时将交叉听课情况在教研活动中交流;随堂学生通讯员负责每周向教学管理部门报告收集到的学生意见和监测到的教学异常情况;在期中,学院主管部门、课程组和各课程班学生代表联合召开以“教学效果”评议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在期末课程结束后,运用网上教学管理软件开展学生“一生一票”的网上评教活动,综合评价每个任课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达能力、育人寓教、作业批改等方面的情况。课程组根据上述各个环节取得的教师教学评价信息,通过安排教学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实效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课程组教师共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宏观经济学》五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讲教师在历届学生评教中,评定等级均为优秀,受到学生的欢迎。该课程2004年被评定渤海大学精品课程。
  教学督导组评价、校内同事及一些校外专家通过听讲和交流,认为:宏观经济学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所教内容熟练,准备充分,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课件设置新颖、合理。特别是能够根据该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丰富的案例,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高涨,教学效果显著。综合起来,总的评价如下:
  一、本课程的讲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考试考核的全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突出了新、实、特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理论教学效果,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中,既坚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的知识结构,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神,积极反映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实践动向。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效果突出,幻灯片制作精美、立体制作、图像清晰、图文并茂,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教学效果较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即突出了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特点,对于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经济学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开拓了视野。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宏观经济学》任课教师学生评教得分情况
 教师姓名      2005-2006学年  2006-2007学年  2007—2008学年
 张玉明             优秀             优秀              优秀
 陈佳琪             优秀             优秀              优秀
 孙亚静             优秀             优秀              优秀
 王景嵫             优秀            优秀              优秀
 陈奇超             优秀            优秀              优秀
 张庆君             优秀             优秀              优秀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二):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四、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五、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copyright@2008 渤海大学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渤海大学商学院
邮编:121000 电话:(086)0416-3400080